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书协动态

励精图治 重振雄风 ——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谈“海派书法进京展”

2015-09-26   点击:4735


2015928日,海派书法进京展将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这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自2007年海派书法晋京展成功举办以后的第二次集体亮相。八年时间,两次进京,这个频率在全国来说算是比较高的。其目的就在于让上海书坛更好地融入全国,向全国学习,也让全国更多地了解上海。

近代的上海无疑是全国的书法中心,就是晚至上个世纪的六十至八十年代,上海书法仍能占全国的半壁江山。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这种独特的地位逐渐发生着变化,上海书法家在全国书法大展、大赛中入展、获奖的人数出现下降,以至于有些大展、大赛,上海的排名位列全国第三方阵。这个现象,上海书协五届和六届主席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上海的书法家们也深深地为此着急。五届主席周慧珺说:“上海目前的书法和上海的城市地位不相称,要千方百计发挥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重振雄风”。六届主席周志高说:“书协工作一定要创作、学术、教育、组织四个轮子一起转,以大团结推动上海书坛的大繁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共识,八年来的上海书协不断进取,励精图治,努力寻求突破,重筑海派书法新的辉煌。

海派书法的辉煌表现在展览、结社、出版、教育、交流、收藏的全面兴盛,海派书法的精髓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这同时牵涉到环境、平台和机制,具体落实到人和作品。书坛的环境和平台首先表现为书法组织机构健全,其次表现为有活力、有品牌的活动,再次表现为要有一个平等的政策机制。以此来看,上海书协这八年来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组织机构上,全市17个区(县)建立了书协,同时成立了16个专业(工作)委员会。活动上,上海书法艺术节、上海书法大展(双年展)、全国第十届书法展、全国刻字作品展、中国书协理事会、大字书法国际邀请展、情系上海海内外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全国草书名家作品邀请展、国粹杯全国名家作品邀请展、海峡两岸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唱响国歌全国名家作品邀请展、平复帖杯全国书法大赛、沈尹默杯全国书法大赛、言子杯全国书法大赛、上海书法大讲堂,每年与一个省(市)书协作友好交流,不定期开展海派书法全球行,无不表现出上海书坛强烈的“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意识,无不表现出上海书坛的活络和热闹。政策机制上,上海书协制定了章程、年度表彰奖励办法、入会细则、冠名规定等制度,进一步突出依法办会,靠制度说话,人人平等的理念。因此,不论年龄、不论出身,不论学历,不论工作职位,不论性别,不论脾气和性格,只要在书法上有才干,有艺术成果,同时有较好的人品和修养,就会被认定为书法人才,书协就会予以肯定,给予一定的地位和宣传推广。就作品而言,不论学碑,还是学帖,只有路子正,符合书法本体的艺术规律,作品的风格可以多种多样,就会在大展或大赛中入展或获奖。

      仅就“海漂”书家群体的崛起而言,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40余位“海漂”书法家来到上海,他们创造了不俗的书法成绩和书法地位。这一方面来自于“海漂”书家们的自身努力,也得益于上海书协的开放政策。因为,上海书协在入会、评奖等一系列方面给予“海漂”书法家与有上海户籍书法家完全一致的待遇。现如今,“海漂”书法家中,成为上海书协理事的有5人,其中,先后有2人担任上海青年书协主席。

创作的繁荣离不开学术,也离不开教育。这不仅与每个个体书法家有关,也与整个书坛有关。一个不懂书法史,没有读过古典书论,只是埋头于挥毫的书法家是有缺憾的书法家,也是走不远的书法家。同样,一个只会做展览、比赛,不做理论研讨和教育培训的书坛是不健全的书坛。八年来,上海书协着力打造了海派书法论坛、沈尹默书法论坛、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论坛、2014上海书学讨论会、近代海上百年篆刻论坛,启动了《上海千年书法文化图史》、《近代上海代表篆刻家丛书》、《上海地方志书法卷》三种学术图书的编撰工作,最近还将举办周慧珺书法学术研讨会,韩天衡书法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从学术上梳理上海的书法文脉,缅怀和弘扬上海书法先贤的精神,分析当代上海书法的得失与发展路径,思考上海书坛的未来。

当代上海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落后是导致上海后继书法人才相对短缺的一个根本原因。近代的上海,拥有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国内项尖的美术高校,书法教育当然是领全国风气之先。六十年代的上海,以沈尹默为首,办起了上海青年宫书法培训班,这在当时的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因为这样,上海书协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开展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和书法专升本班,已连续招生八届,毕业学员近200人。上海文联、上海书协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组建了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着力引进一流师资,培养高级书法人才。上海书协还开办书法学校,承担上海市教委中小学教师书法普及工作,同时开展书法考级,考生近20000人。

八年的时间对于历史来说是短暂的,但八年中上海书协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值得记忆,不应忘记的。有些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有些只是初显成效,还需要不断地培育和坚持。但无论如何,它凝聚了两届上海书协的共同努力和所有上海书法人的集体智慧。放眼未来,海派书法的全面复兴将指日可待。